社会运动行动方案策略

—— 摘自《实用战略家:社会运动行动方案(MAP) 评估、计划与实施的策略》

比尔·莫耶

1990年

 

作者简介比尔·莫耶(1933-2002),参与民权、和平、环境运动近40年。他起初接受的是工程教育,之后在教友派朋友的帮助下开始接触非暴力的哲学与实践。取得社会工作学位,并于1966参与了美国民权运动,与马丁路德金以及“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的其他领袖一道工作。在接下来的10年里,比尔参与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在华盛顿领导的穷人运动(1968)、反对运输武器至孟加拉和轰炸越南的非暴力运动(1971-1972)[1][2]、美国印地安运动组织的占领伍德尼镇行动[3]、新罕布什尔州的西布禄核电厂占领行动(1977)。

在1000多人参与的占领西布禄核电厂的非暴力占领行动中,比尔发现社会变革的行动者需要了解运动成功的机制,尤其需要了解什么是运动正常发展过程的标志、什么是运动失败的标志。

为了达到此目标,比尔开发了《社会运动行动方案》,并提供给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的数千名活动家使用。

2002年10月,比尔·莫耶逝世。他的最后一本书《实践民主》(在他去世之前半年由新社会出版)总结了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非暴力资源中心网站(http://www.rcnv.org)提供完整的比尔·莫耶的悼词。

 

时刻相信运动会成功

历史证明,社会运动在社会变迁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尽管社会运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前行,活动家们却往往相信他们的运动失败了。

 

相信运动失败

活动家经常认为以下“合理原因”是运动失败的证明:

 

  • 什么都没有改变;
  • 当权者太强大了,他们听不进其它的声音;
  • 运动一直处于守势;
  • 我们在不同的议题间跳来跳去;
  • 专家、媒体和当权者说我们失败了;
  • 运动规模没有以前大;
  • 过去的成功都是外部力量带来的;
  • 运动没有实现长期目标;
  • 运动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

 

失败的文化

所有群体都有文化,文化是信念、价值、意识形态和行为的一系列假设。

社会运动的文化包括无力感、绝望和失败。以下症状属于“失败文化”:

 

  • 执着于某些战役的胜利,而忽略了总体战略的目标;
  • 过于强烈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已经取得的成功;
  • 以失去其它积极的可能性为代价,过于强调抗议;
  • 作为运动的推动者,过于强调情感的罪责,忽略了理智的激励作用;
  • 沉迷于运动曾经的辉煌。

 

恐惧成功

 

“失败文化”的破坏性症状包含在行动上和态度上对成功的恐惧:

 

  • 因为运动还没赢,所以判断运动失败了;
  • 改变运动目标的速度快于实现目标的速度,把过去抛弃的目标当作失败;
  • 不相信运动会成功,所以不制定取得成功的计划;
  • 因为担心努力之后还是失败,所以强调努力没有用,这样就可以为不努力找到借口。

 

为何行动者不应该相信运动是失败的?

行动者不应相信他们是无力的,或者他们的运动正在失败,因为这一结论经常是错误的。但这一结论往往有自我暗示的效果,最终真的导致无力和失败的结果。

 

运动失败的“合理原因”是假的

 

  • 什么都没有改变——当权者没有改变他们的想法和政策,原有的政策在继续。社会变化 需要时间。现实状况根深蒂固,开始阶段当权者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权者是最不容易改变的,他们的行为不足以说明运动要多久才能成功。
  • 当权者太强大了,他们听不进其它的声音——掌权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他们都会假装没有反对者。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策略,因为这一策略往往可以有效地抑制变革的发生。其实,当权者对民众的意见很敏感,而且会在权力受到威胁时改变政策。因此,社会运动的最初目标应该是争取民众,而不是争取当权者。
  • 运动一直处于守势——社会运动和当权者之间的斗争就像下棋,双方都必须根据时局、事件的变化和对手的行动迅速作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但活动家往往只看到自己被对手牵制的一面,忽略了对手也被自己牵制的一面。原本应该盯着对手的时候,却纠结在自己的情绪上。就好比武林高手过招,双方本来应该见招拆招,但活动家却只顾着按自己的拳法乱打一气,在这种情况下,失败不可避免。
  • 我们在不同的议题间跳来跳去——每个社会议题都包含了许多子议题,并且新的子议题 也在不断形成发展。因此,在这些子议题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教育和动员民众是行动者的重要角色。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行动者能专注于多少议题,而在于能否沿着通往成功的道路勇往直前。
  • 专家、媒体和当权者说我们失败了——这是专家、媒体和当权者角色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现状。但行动者自己需要具有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
  • 运动规模没以前那么大——运动在通往成功之路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从运动被定义为抗议、得到媒体关注、持续抗争,到运动目标被当权者采纳——这两个标志事件之间有一个典型的“低谷”阶段。在这个阶段,斗争在主流政治渠道进行,地方上的活动家很少受到关注。评价一个运动是否成功,应当将这一阶段视为“正常阶段”,这样就可以把运动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低谷“,同运动真正的失败区分开。
  • 过去运动的成功都是外部力量带来的——大多数社会运动的议题都与社会事件有联系,但行动者往往不敢肯定自已的努力,而是把成功拱手相让,当权者借机宣称是他们的功劳。
  • 运动没有实现长期目标——社会运动进行了许多年,需要用运动已经取得的成就来衡量,而不是用运动是否达到了最终目标来衡量。
  • 运动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政治学家认为,社会运动最重要的步骤是把议题提上社会和政治的议事日程,并且将它一直保持在日程中。然而,活动家很少将此算作一项意义重大的成就。当运动实现短期目标的时候,政府的让步经常被活动家认为是当局设下的圈套。事实上,每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都是将当权者逼向改革的一个步骤。而改革往往会削弱政府权威、约束政府行为。

 

对运动失败的认知制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三种对运动失败的认知——合理原因、失败的文化、对成功的恐惧——制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产生如下对运动不利的因素:

 

  • 挫折、失望和放弃——相信运动正走向失败的行动者和领袖会有挫折、无望、绝望和精疲力竭的感觉。这导致许多人在执行项目的时候精力不足,甚至最终放弃。
  • 新成员的减少——整个运动的沮丧情绪会减少新成员的加入。没有人愿意加入一个集体情绪负面、低落的团体。
  • 陷于“抗议”模式——当运行动者认为他们不可能带来改变的时候,他们可能陷入反对者和执不同政见者的角色,而不是用策略和计划去平衡这一角色,以带来正面的改变和影响。
  • 愤怒、敌意和挫败感会损害运动——当行动者认为他们的运动没有任何成效时,挫败感和愤怒的情绪会渗透到绝望的行动中。他们意识不到这样的行动会使运动同民众疏远,从而对运动造成损害。
  • 不相信和认识不到运动的成就——不能正确认识运动的成就,使行动者丧失精力、热情和希望,使当权者篡夺运动的成果,从而加深运动无效和当权者控制一切的观念。

 

真诚地相信运动会取得成功

 

你如何得知运动没有成功?

 

因为信仰和态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实现功能,行动者有责任仔细考虑自身力量和运动成功的可能性。为了将对运动失败的不切实际的认知转换为对运动成功的实际的信仰,行动者需要使用”运动成功过程模型“,放弃在感到无力时出现的“失败优势”。应该有意识地将个人政治上的成熟作为重要部分整合到运动中去。

 

使用运动成功过程模型

 

使用运动成功过程模型能更好地让行动者:

 

  • 分析、评估运动;
  • 确定运动在发展、产生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 确定过去的运动进展,阐述运动取得的成功;
  • 确定运动和当权者之间斗争的进展;
  • 设定合适的短期目标、策略、方案和计划,使运动进入下一个阶段;
  • 了解运动,并从运动中获得力量。这可以减少挫败、绝望和放弃的有害行为。

 

放弃无力感与“失败优势”

 

比尔·莫耶在与社会变革小组一起工作时发现,行动者常常非常清楚他们受迫害者角色的优势——包括无力感和恐惧成功。

 

  • “无力感可以让我们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如果成功,运动的目标就会成为体制,就可能产生腐败”—永远作反对派,永远不掌权,所以永远不会腐败,永远不用实施自己的主张,也就无需建立有效率的体制和执行机关。所以失败比成功更有优势。
  • “受害者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们越受压迫,我们越诉诸于道德优越感,就越会得到人们的同情与支持”。
  • “无力感使我们无法改变自己或团体,我们可以趴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地方,不去改变”。

 

努力做到个人政治上的成熟

 

有效的行动对个人政治上的成熟度有较高要求。从相信运动失败,到真诚地相信运动会取得成功的转变,需要行动者在以下四个层次上有质的飞跃:

 

  • 智识:行动者需要改变既有的解释信息的方式,可以自己判断运动已经失败还是正在进步。
  • 情绪:行动者需要调整情绪,放弃对劣势的心理依赖,在促进社会真正改变的运动中成为成功的公民行动者。
  • 精神:对作为人的深层次的觉醒和积极探索赋予我们力量,赋予我们对自我潜力的欣赏,以及对真正改变个人和社会这项挑战的深刻理解。
  • 文化:不仅作为个体的行动者要获得改变,整个运动的文化也要如此。运动的成就需要在运动的文化圈里被认可和祝贺,而不是被否定和谴责。

 

社会运动行动方案的策略构想

1.社会运动被证明是有效的

普通民众如果想要积极改变社会,参与社会运动是一条有力途径,尤其是在参与民主政治的正常渠道行不通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怀念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实际上,现在的社会运动数量更多,力量也更大。

较大的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将引发规模较大的社会运动,也将带来更长远的改造社会的机会。

 

2.运动是社会的中心

大部分社会运动都不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异常、罕见的抗议事件,而是处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的中心,是社会自我演化和不断重新自我定义的进程。社会运动深深植根于公平、正义、民主、人权和自由等基本价值之上,反对那些利用公权力和制度来破坏这些基本价值的既得利益者。

因此,社会运动必须自觉地同社会核心价值和社会敏感问题结合起来。只有当社会运动能够使民众相信,真正代表社会主流价值是我们而不是当权者的时候,社会运动才算取得了成功。

 

3.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正义对既得利益的挑战

在促进民主、自由、公正、正义、和平、生态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努力中,社会运动必须反对当权者的过度权力和利益,这必将导致和当权者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冲突。

因此,活动家不能失望气馁,更不能在当权者没有改变想法和政策的时候认为运动失败了。因为社会运动即使在获得了大多数民众支持的时候,当权者仍然会顽固坚持到改变能为自身带来利益为止。

 

4.最好的策略是推进参与式民主

社会运动最好的策略是推进参与式民主,通过不断增长的普通民众的力量来说服民众,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重要社会问题的讨论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来。

政治权力最终取决于普通民众。任何社会的当权者都只能在获得人民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统治。最终,民众只会把他们的允许让渡给那些获得民众信任、坚持社会基本道德和价值、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领导者。

 

5.目标人群是普通民众

社会运动的目标人群是普通民众,而不是当权者。只有在获得草根民众的支持时,社会运动才具有力量。因此,行动者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普通民众,而不是试图改变当权者的政策和思维。

只有当来自普通民众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权者才可能改变他们的统治政策。忽略这一事实是导致行动者感觉无力,认为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6.成功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把某一社会问题提上社会议程,赢得民众支持,达到社会运动的目标,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许多年。这一长期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子目标的实现。

行动者考量运动的标准应该是运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发展得如何,而不是运动是否达到了它的长期目标。行动者应该不断发展、改进、推动运动向下一个阶段迈进的战略和战术,而不是直接实现运动的长期目标。

 

7.社会运动必须是非暴力的

根据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的思想,非暴力的意识形态和方法都为赢得广大民众的力量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非暴力的优势:

  • 使得最广泛的人群可以参与;
  • 建立在永久性的、民族的、文化的、人类的、宗教的价值之上,并以此为诉求;
  • 减少对普通民众的威吓;
  • 实现方法、途径和结果的一致——方法和途径是正在酝酿中的结果;
  • 能够降低警察的效力和国家暴力;
  • 使官方媒体很难破坏或者诋毁社会运动。

 

运动成功的过程

社会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和警醒民众关注某个社会问题,随后越来越多民众对运动的支持带来质变,酝酿出新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在社会运动中,人们采取行动的同时不断思考,他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危害理解得比原来更为深刻。通过社会运动,人们发现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体制问题需要解决。而在当权者一方,即使意识到社会运动所呈现的事实也不愿意改变体制,以维护他们拥有的地位和特权。

社会运动的成功并非由于某个事件或政策的改变所决定,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运动组织者需要知道什么是取得成功的路径,并且能够规划、评估和实施运动,引领社会运动迈向成功。

 

整体战略:参与式民主

整体战略是社会运动中最宽泛的概念,它要求组织者必须将社会运动中不同的部分和项目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大的蓝图中去思考,从中找到前进的道路。对于整体战略的共同了解让行动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来评价过去和规划未来。如果没有整体战略,社会运动中各种不同的参与者和团队就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基础来组织、评估已经付出的努力或正在进行的合作,导致低效率和团队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社会运动的整体战略是通过参与式民主促进社会治理。

 

整体战略的进程

 

  • 社会运动直接行动的目标往往是当权者和他们的政策;
  • 社会运动真正的目的不是迫使当权者立即改变他们的想法,而是使民众关注一些焦点问题,从而教育和警醒民众,并在社会变革中赢得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 民众的力量会建立新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条件,以迫使当权者和政府机构不得不改变政策;
  • 同时,也鼓励民众参与运动的组织和活动。

 

三大组织原则可以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1.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广大的普通民众,而不是当权者。

2.社会运动必须自觉地植根于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和道德。

3.社会运动必须警惕某些行动者内在的反动倾向,警惕组织自身的使命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违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传统、道德和情感,会使运动远离民众。

 

成功的社会运动的八个阶段

“成功的社会运动的八个阶段“是一项实用策略,也是一个行动规划模型。它描述了一个成功的社会运动进程在许多年里经过的八个阶段。它定义了每一个阶段社会运动的作用,以及该阶段当权者、民众和运动的目标。(全文还介绍了运动存在的陷阱和危机,以及如何将运动从一个阶段带入另一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可以归纳为五个关键词:隐藏的问题、紧张度增加、起飞、运动开展、取得成功。

 

隐藏的问题

 

第一阶段:一般状态。问题虽然存在,但还没有出现在社会和政治议程中。

运动采用体制内的方法,示威活动很少出现而且规模很小。当权者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社会和政治议程上的问题。民众支持当权者,对社会问题并不关注。只有10%-15%的民众支持社会变革。

运动目标:建立组织、愿景和战略,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当权者的作用,了解社会基本现状。

 

紧张度增加

 

第二阶段:现有制度被证明失败,基层反对行动开始。

运动采用体制内的方法证明当权者违背了某些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价值观。

当权者的目标是阻止人们在社会和政治议程上对问题进行讨论,维持官僚系统的运行并遏制反对意见。民众仍然没有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并且支持当权者维持现状。只有15%-20%的民众支持社会变革。

运动目标:证明和记录现有体制和当权者的失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利用法律程序建立反对的法律和道德基础。建立反对组织、专业能力,形成运动的领导者。

第三阶段:条件成熟。提升基层民众对现有社会政治、经济和当权者的不满,建立职业的反对组织(例如大型游说团体)。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可以感知的、真实的社会现状日益恶化。

草根组织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开始小规模的非暴力行动。一些进步的社会团体获得民众的支持。一些原有的社会网络加入运动。当权者仍然坚持现有的政策,并控制着决策渠道。民众没有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仍然支持当权者。20-30%的民众支持社会变革。

运动目标:教育并争取其它社会团体的支持。为新的社会运动阶段打下基础。发动更多的地方性非暴力行动。

 

起飞

第四阶段:运动起飞。导火索事件将问题曝光,该问题违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促使民众广泛关注,引发新一轮扎根于基层的社会运动。问题被提上社会议程,人们在充满危机的氛围中激烈争辩。社会运动响应导火索事件,组织集会和示威,开展大规模的非暴力行动。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运动组织,该组织并非传统的、正式组织的形式,但充满了能量和迅速变化的希望(专业的反对组织有时会反对这类形式的组织活动)。当权者对新生的反对运动和公开宣传感到震惊。由于当权者无法解决已经提上社会议程的问题,于是重申官方立场并试图抹黑反对方。民众非常清楚问题的存在,有40%-60%的民众支持社会变革。

运动目标:将问题列入社会议程。发动新的基层运动。警醒、教育民众,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强调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使运动合法化。

 

运动开展

第五阶段:认识危机—无力感。示威人数下降,媒体关注减少,没有达到运动的最终目标。不现实的、迅速取得运动成功的愿望没有实现。许多行动者开始感到绝望、筋疲力尽、萌生退意。运动中“消极反抗者”和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大。当权者和官方媒体声称运动失败了。当局在运动中安插煽动者,他们有时通过鼓励“消极反抗者”的行为给运动抹黑。民众因此远离运动,运动被边缘化,活动家感到孤立无援。

运动目标:确认运动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反对消极反抗的倾向。了解运动处于哪一个阶段,追求符合该阶段的目标。

第六阶段:获得多数民众支持。运动从抗议示威转为与当权者进行长期斗争,争取广大民众的参与,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替代性方案。运动拓展战略、建立联盟,许多新的团体受到运动的感召而加入进来。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地点发动非暴力行动。运动健康发展,许多短期和中期目标得以实现。提出替代方案,包括思维的转变。当权者试图诋毁和破坏运动,让民众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替代方案感到疑虑,制造虚假的社会危机恐吓民众。当权者开始分裂。虽然还有许多人担心权力更迭会造成社会混乱,但已经有60%-75%的民众支持社会变革,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运动的抵触有可能产生并形成反运动势力。

运动目标:曝光社会问题和当权者对主流价值的违背,使人们持续关注和讨论这些社会议题。赢得大多数民众对社会运动的支持和参与。运动的组织者开始致力于长远目标。

 

取得成功

第七阶段:提出替代性方案。斗争从反对官方政策转变为选择替代政策。与采用新的政策相比,当权者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维持旧的政策。更多的导火索事件发生。反对当权者提供虚假的替代性方案。广泛的基层反对者要求改变现状。选择适当时机发动非暴力行动。一些当权者开始发生变化,顽固的当权者变得越来越孤立。当权者做垂死挣扎,然后不得不改变政策,最终在选举中失败或者失去职位。民众要求改变的愿望大于对替代性政策的疑虑。大多数民众支持社会变革。

运动目标:确认运动获得成功。运动达到了主要目标。支持可以持续自我赋权的运动组织实现其他运动目标。

第八阶段:继续斗争。运动以“改革者”的角色巩固和发展运动的胜利成果。运动试图避免遭到反运动势力的抵制带来的倒退,避免回到运动早期阶段追求的次要目标和社会问题带来的困境。运动的长期目标是要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当权者因为形势的变化表面上改变了政策,并将成果归功于自己的“改革”。然后通过不作为,或暗地执行原有的政策使运动无法实现真正的目标。民众建立了新的共识,新的信念和期待被传诸后世。

运动目标:维持和巩固胜利。通过倡导新的社会议题和思维的转变继续斗争。宣布并庆祝胜利。建立草根组织,巩固权力基础。

 

战略互动:运动vs当权者

运动成功的过程涉及到运动与当权者之间的互动战略和应对战略。随着运动赢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当权者被迫制定新的战略进行应对。然后,运动动员民众反对当权者的新战略来应对。这一过程在整个运动的周期中不断持续。

运动要想取得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该被那些不断发生的孤立的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运动和当权者不断地相互作用,以实现运动所需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进而达到运动的最终目标。

成功的指标

许多运动家认为,运动成功的过程难以判断,因为进步并非总是不言自明的。而且运动起飞后,社会问题和当权者的政策会在很长时间内仍然存在。以下是10个衡量运动成功的指标。达到这10个指标的运动处于《社会运动行动方案》的第六阶段——“获得多数民众支持”阶段。

1.社会问题进入社会和政治议程中,并受到民众的持续关注。一些政治学家认为,让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并进入政治议程,运动已经取得了75%的成功。随着社会问题的曝光,形势朝着有利于运动期望的方向发展,民众受到警醒和教育,并参与到运动中来。在民众的质疑中,当权者的地位会趋于恶化,他们的首要反应是将社会问题移出民众的视线。

2.在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上,运动赢得了多数民众的支持。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反对现有政策,但并不支持运动的解决方案。

3.当权者改变策略。由于原有的政策遭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当权者采用了新的政策,但新政策仍然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4.运动反击当权者提出的每个新招术。运动必须与大多数民众建立共识,以反对当权者的每一个新招术。在任何时间内,当权者无论提出多少不同的新招术,运动都有能力应对。

5.当权者的许多新政策比原有的政策更难以实现,因此削弱了他们坚持原有政策的能力。由于运动和民意反对当权者已有的政策,当权者被迫建立新的、更具风险的政策。因为当权者制定的大多数新政策明显的违反了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这些政策将更难以实现。

6.扩展问题和目标。运动一开始由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引发,民众认为该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权利或情感,于是开始采取抗议行动,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加入到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又发现存在其它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甚至更大、更具毁灭性。

7.运动赢得反对当权者政策的民意支持。通过多年的教育和启蒙,并且经历了当权者一系列虚假的新政策,活动家和大多数民众建立起对当权者更强大、更全面的反对力量。

8.成功推广解决方案。在运动起飞阶段的后期,运动需要提出替代性解决方案。为了重新赢得民众的支持,当权者会夸大替代方案的风险。同时,推出伪装的新策略,看上去似乎在寻求有效的替代方案。

9.运动赢得对于替代性解决方案的多数民意。在赢得了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重视后,运动还必须赢得民众对于替代方案的支持。运动需要通过提供新的话语体系、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来帮助民众克服对替代方案的疑虑。在后面的阶段中,民众关注的焦点和主要观点将集中在支持替代方案上。

10.当权者陷入两难境地,要么自食其言,要么违背民意。在运动的第七阶段,由于大多数民众认为运动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因此当权者处于越来越艰难的境地,如果坚持原有政策,则被民众抛弃,如果改变原有政策,则必须接受运动提出的解决方案。

 

思维转变

社会运动要促进社会变革,不只是形式上的变革,还应倡导思维模式的变革、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如果一个社会运动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它将会带来错误的替代方案和错误的最终结果。

在一个新的运动开始时,现有的思维模式是由当权者主张并为广大民众所信仰的。这种思维模式局限了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限制了促进社会变革的替代方案的提出。

为了促进变革,社会运动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存在的思维模式;

2.揭示出社会问题是现有思维模式造成的结果;

3.提出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既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又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4.倡导符合新的思维模式的替代方案。

 

运动必须倡导彻底的变革,而不是小修小补的改革。社会变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获得的过程必须同新的思维模式获得的过程相一致。而小修小补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中进行(当权者依靠两种方式维持现状:承诺一个永远不会兑现的变革;在既有体制内进行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另一方面,活动家经常会犯的错误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替代方案,但却没有可操作的战略、战术和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赢得民众支持的三种方式

社会运动需要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赢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1)意识到问题;

2)反对现行政策;

3)支持替代方案。

 

下图描述了赢得民众的三种方式:

新图片

 

1.图表中的三条线一开始是在10%-20%之间缓慢增长,直到导火索事件引起民众的讨论。当问题被放入社会议程,民众对于问题的认识迅速上升。

2.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民众对现行政策的反对意见迅速增长。但是,新增的反对意见中有相当大的比重非常容易动摇,它们是当权者用恐吓和混淆视听的方式进行反战略,以夺回民意的目标。即使那些非常坚定的反对意见不断增长,许多运动者仍然感觉失望,因为运动还未达成最终目标。活动家没有意识到运动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来赢得民众对于替代方案的支持,从而帮助运动达成目标。

3.随着运动发展到第七阶段,运动赢得民众对替代方案的支持。运动需要获得民众对于变革的渴望,同时降低民众对于恰当的替代方案的担忧。

很多活动家在这一阶段丧失了信心,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个阶段的运动是成功的。他们经常由于形势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发展而拒绝认可运动的成功,但现实中的成功与理想中的成功往往不一致。

 

[1]由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取得了成功,英国同意印度独立。独立方案为“印巴分治,土邦自决”,“印巴分治”即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凡是信仰印度教的地区归属印度。按照这一方案,巴基斯坦被分成两部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东、西巴基斯坦除了信仰一致以外,在民族、文化、语言等方面几乎没有相同之处。独立之后,东巴基斯坦人口略多于西巴基斯坦,但是西巴基斯坦人掌握着国家军事和政治权力。这一状况埋下了东巴基斯坦人不满的隐患。“土邦自决”即除印、巴之外,其余各部落小邦(比如克什米尔)自行决定独立或者加入印、巴任意一方。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争夺各个小邦的控制权和解决未决领土等问题进行了两场战争。战争导致财政紧张、民不聊生。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这一状况。根据英国留下的代议制民主政体,占人口优势的东巴基斯坦人希望通过选举改变国家的走向,但是属于西巴基斯坦的军队领导层不能容忍交出权力,于是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东巴基斯坦选区的比例。东巴基斯坦人认为,西巴基斯坦人对他们实施民族歧视,于是,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军队发动“探照灯行动“,准备在次日控制东巴基斯坦各主要城市,进而在一个月内消灭所有东巴基斯坦的独立运动组织,不论他们的行动是非暴力还是暴力的。面对军队的公然入侵和镇压,东巴基斯坦人愤怒了。26日,孟加拉人民联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宣布东巴基斯坦正式独立,成立孟加拉国。

但是,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巴基斯坦军队仍然逮捕、屠杀孟加拉独立运动参与者,试图扼杀新生的孟加拉国。美国的军事援助是通过伪装成一般货轮的巴基斯坦船只在美国巴尔地摩港装载武器,在菲律宾停靠,然后再运输到巴基斯坦。当媒体提出质问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却矢口否认。面对这一局面,美国活动家决定戳穿尼克松的谎言。在他们的努力,媒体广泛曝光,巴尔地摩警察介入调查,码头工人拒绝为巴基斯坦船只装载武器。很快,同样的行动在菲律宾、纽约和波士顿也开展起来,活动家成功地联合了教友派和其他码头工人组织加入进来。不久,国际码头工人协会决定停止为美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一切武器运输提供服务。

水运线路被切断了,美国政府仍然通过空运援助巴基斯坦。受到镇压的孟加拉人流离失所,很多人只能住在下水道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美国活动家把巨大的下水道管子放置在白宫前,也睡在管子里,以此向尼克松政府表示抗议。国会经不住越来越强的民意压力,要求国务院对此妥善处理。同年11月,美国政府停止一切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12月,巴基斯坦政府倒台,孟加拉成为实至名归的独立国家。

 

[2]1972年2月,访华归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了共同反对苏联的承诺和对北越减少援助的默契。一旦中国停止在陆地援助北越,美国只要在海上阻止苏联援助北越,胡志明政权必将倒台,持续10年的越南战争将很快终结。 5月8日,尼克松宣布在北越各大港口外布置水雷封锁港口并对河内进行轰炸。但美国人已经对越南战争失去了耐心,尼克松政府轰炸河内的决定激起了全美的抗议浪潮。12月28日,北越同意重返谈判桌。1973年1月27日,尼克松签署《巴黎协议》,美国从越南撤军,南、北越南停火。1974年,北越撕毁《巴黎协议》,武装进攻南越,但美国已无意干预。1975年4月30日,南越陷落。

 

[3]1973年2月27日,大约200名“欧格拉拉”部落的拉克塔人(南达科他州印第安人中的一支)和美国印第安运动成员一起夺取并占领了位于南达科他州派恩里奇印第安保留地中的小镇伍德尼。该事件的起因有两个:一是欧格拉拉公民权利组织弹劾酋长理查德·威尔逊失败(威尔逊被指控腐败和虐待,但是他通过不法手段逃过了弹劾);二是联邦政府的印第安安置条约规定,印第安人在保留地内有完全的自治权。保留地法律规定不得饮酒,但是白人经常闯进保留地内饮酒、聚会。当拉克塔人抓捕白人的时候,他们就跑到保留地外面。而保留地之外的各镇警方或检察院对这些人往往不予起诉。印第安人认为这一行为侵犯了他们的自治权。

1973年初,一名白人谋杀了一名拉克塔人,但检察院不予起诉,引起拉克塔人的普遍愤怒。

活动家占领了小镇伍德尼,美国军警、联邦调查局和其它各执法机关封锁了伍德尼地区,并与抗议者对峙。后来对峙转为武装冲突,双方各有伤亡。4月26日,一名拉克塔青年被狙击手击毙,部落长老决定停火。5月5日,抗议者和政府达成协议。5月8日,联邦重新控制伍德尼。

伍德尼占领行动持续了71天,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公开表示支持;因为想要进入伍德尼采访,澳大利亚著名记者安吉拉·戴维斯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事件之后,美国社会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估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活状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